诠释学的定位和判断


译者:李建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9月

  • 内容

马克瑞尔阐释了康德先验思想中被忽视的资源,他把诠释学重新构想为对理解和解释之恰当语境条件的批判性探究。他提出,诠释学批判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在对历史和文化的解释可能产生影响的语境中确立优先性。总之,无论对文本、艺术作品还是世界的诠释学探究,马克瑞尔都为我们思考变化语境中的各种解释提供了一种富有前景的思考方式。

  • 作者

Rudolf A. Makkreel,1939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圣迭戈加州大学任教,埃默里大学坎德勒哲学荣誉教授,1983年至1998年担任《哲学史杂志》编辑。主要著作有《狄尔泰与现象学:大陆研究现状》《狄尔泰:人文研究的哲学家》《康德的想象与阐释:“判断力批判”的诠释学意义》《诠释学的定位和判断》等。

  • 译者

李建盛,1964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文化和文艺理论研究。学术著作主要有《艺术科学真理》《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艺术学关键词》《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等,出版译著有《现代性的终结: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等。

  •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诠释学情境
第一章 哲学诠释学:从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
传统哲学与诠释学的相互关系
狄尔泰的诠释学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文科学的认识目标有关
从概念性认识到反思性知识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诠释学
对历史性时间的本体—本体论理解
第二章 辩证法、对话与交流
感觉、审美体验和艺术经验
黑格尔论解释和辩证法
伽达默尔论解释和辩证法

第二部分 解释语境、判断与批判
第三章 反思性定位与诠释学的范围
罗伊斯:认识交流与公共视野
反思性判断与定位
康德的超验性主题
反思性拓扑学和判断语境
哲学与界线的反思性规定
反思性定位的模糊性
世俗性定位
第四章 获得知识的诠释学:判断性同意的作用
从概念性分类到判断性表达
作为认知意义与知道真理的解释
康德论意见、信念和知道
初步判断与反思性判断的暂时性
第五章 审美共识与评价性同意
康德的审美共识层次
反思性图式化和语境性重构
典范与效仿
类型化和意义的直观呈现
第六章 有效性、合法性和历史属性
知识与合法性
诠释学与评判
归因的归属模式和属性模式
解释的合法性
真实解释与主体间合法性
实用的特征化
良知与真实的解释
第七章 反思性和诊断性批判
作为构成性和范畴性的批判
作为调节性和解放性的批判
以反思性和判断为中心的批判
从反思到自反性
回应性诠释学与转变性批判
批判诠释学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 应用与适应
第八章 谱系学、叙事史与诠释学传播
尼采对历史解释客观性的挑战
历史的叙事方法
不可通约的语境与普遍主义历史的可能性
界定历史解释中的因果诉求
原因与影响
意图论说明与诠释学的语境化
规范性判断还是常规化谱系
诠释学与历史性传播
第九章 艺术语境化:从原始语境到媒介语境
迈耶论表现性符号及其意向性语境
康德与表达无法表达的东西
狄尔泰论生命的表现及其解释性语境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本源”中的大地—世界冲突
艺术作品的媒介语境
庸常之物在当代艺术中的媒介呈现
过渡性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索引


情感何为


主编: 张春田 / 姜文涛
副标题: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

  • 内容

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世纪至20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

  • 主编 张春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代中文学刊》编辑,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专著:《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革命与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与中国现代性(1903-1923)》。

  • 主编 姜文涛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邀访学者(2021)。研究方向为英国长18世纪情感研究与印刷文化、比较文学、文艺理论、数字人文。著有《情感美学与近代文本文化的兴起:英国漫长的18世纪文学文化研究》及多篇期刊论文。

  • 目录

编者说明 / I

第一部分 “情动转向”基本理论
第 1 章 情动时刻,或者对生命的见证 马克·B. N. 汉森 / 3
第 2 章 情动的效用 迈克尔·哈特(存目) / 48
第 3 章 情动的自足 布莱恩·马苏米(存目) / 49

第二部分 批评“情动转向”
第 4 章 情动障碍 威廉·埃金顿 / 53
第 5 章 情动转向:一个批评 鲁斯·莱斯 / 76

第三部分 早期近代与情感
第 6 章 忧心历史里的情感问题 芭芭拉·H. 罗森韦恩 / 121
第 7 章 早期现代情感与稀缺经济 丹尼尔·M. 格罗斯 / 154
第 8 章 神经、精神与纤维:关于情感的起源 乔治·S. 卢梭 / 170
第 9 章 风,梦,剧场:情境的谱系 林凌瀚 / 200

第四部分 情感与现代性
第 10 章  捍卫人文学:以查尔斯·达尔文之《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 年)为例 丹尼尔·M. 格罗斯(存目) / 241
第 11 章  批评的共情:弗农·李的美学及细读的起源 本杰明·摩根 / 242
第 12 章 情感脉冲:怀特海“纯粹情感批判” 史蒂文·沙维罗 / 273
第 13 章 抒情:诺瓦利斯的感官人类学 查德·维尔蒙 / 295
第 14 章 康德及其理性情感 查德·维尔蒙 / 324
第 15 章 情感自由 威廉·雷迪(存目) / 356

第五部分 情感与当代问题
第 16 章  作为媒质之情动:或论“数字 - 面部 - 图像” 马克·B. N. 汉森(存目) / 359
第 17 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情感科学 凯瑟琳·鲁兹(存目) / 360
第 18 章 价值与情动 安东尼·内格里(存目) / 361
第 19 章 祛魅的矛盾情绪 保拉·维尔诺 / 362
第 20 章 作为情感结构的末世论(断续六章) 李文石 / 385

第六部分 20世纪中国的情感问题
第 21 章 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 裴宜理(存目) / 425
第 22 章 非理性之魅惑:朱谦之的群众观 肖铁(存目) / 426
第 23 章 与爱何干 李海燕(存目) / 427
第 24 章 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认识论 彭小妍(存目) / 428
第 25 章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王德威 (存目)/ 429

更新于 阅读次数

请我喝[茶]~( ̄▽ ̄)~*

Noli foras ire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