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成了关于“什么是存在者”的问题
授权信息:本文转载自w的微信公众号,已获授权,原文链接:【试译】F. I. Girenok 《独异性哲学导论》-序言
本书基于我2019年秋季学期对国立大学哲学系硕士生教授的讲座课程而作。在这一课程中,我将说明自己对于“人本身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需要回答其他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意识?最终我得出了结论:人是独异性的事件——无法在自身的实存之后留下任何踪迹的事件。而人本身是幻想着、产生着幻觉的生物1。
注1: «существо грезщее, галлюцинирующее»作者常用的Галлюцинация一词即英文中的hallucination.
在我看来,人的生命中的决定性事件是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幻觉的爆发2,这使得人不得不以双重的逻辑存在着:外部的和内部的生命。这一实存结束于基于数的世界上内部和外部的重合3。
注2: «взрыв галлюцинаци»作者曾在其他地方多次提到,这一事件的标志即壁画艺术的诞生。
注3: «Завершается это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е при совпадание внешнего и внетреннего вмире, основанном на числе.»
近期的哲学考察所面对着的并非本体论,而是人类学。如果本体论为感觉对象的世界所限制,那么人类学则包含了感性-超感性对象的世界,即关于并不存在、但被向人们所给出者。因为哲学关涉到由感性之物到超感性之物的途径,因而它有着思辨的特点。
欧洲哲学中只有一人首先发现了哲学可被归结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没错,他就是伊曼努尔·康德。悖论在于,康德的这一思想已被欧洲哲学所否定了。对无意识的发现只加固了欧洲哲学中关于康德的说法——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一道鸿沟。
对他们而言,人和非人之间的边界是偶然的,甚至可能完全没有。而今日通常并不仅将“非人”理解为有机物,而是还有技术。
为了学习关于“存在可以在人的存在外存在着”这一思想的源头,巴门尼德的《论自然》这首诗是无法回避的。在海德格尔的讲述中,巴门尼德仿佛只为人指出了一条路——对存在的理解之路。
而实际上巴门尼德指出了两条人可以遵循的路径。第一条路——通向存在和考察存在之真理的路径;第二条路——通向人类的假象和相似之物的路径。巴门尼德确实选择了第一条路。希腊哲学家们紧随他之后,而这也决定了欧洲人4的命运。
注4: 此处为«человечество», 或可作“人性”,即humanity.
在这条路上,存在和思想被认为本质上是同一的。人则完全无关于它们的同一性。在这之中没有什么是人5的。
注5: 此处为«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或可做“属于人的”“人性的”“人道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哲学成了关于“什么是存在者”的问题。说出“存在者在意志之中”的尼采终结了欧洲哲学的历史。
现代哲学完成了从作为指向外部世界的概念系统的本体论到旨在研究人的内在世界的幻影的逻辑的转向。独异性哲学正是转向感性-超感性对象的形而上学之建立的结果。
Anna mednikova(Анны Меднниковы)的帮助对本书的完成功不可没。
1、本文及可能的后续文章均由本人在工作之余译出,考虑到个人精力有限,恕暂不对文中内容做详细考证,望谅解。
2、考虑到个人水平及精力有限,难免纰漏百出,欢迎随时捉虫或参与共同工作。
联系我们:Noli-foras-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