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她们一辈子都把犁扛在肩头,从不耕耘


《为什么哲学家总是喜欢教人怎么过好自己的一生》

OTIUSE

原文:休闲哲学公众号


虽说《休闲哲学·关心你自己》是我们实践的唯一一门哲学课程,虽说课程讲义已经超过了460页,但是直到上周,我们才进行了本课程的实际内容的第一讲:休闲的起源。

这是一件听起来非常吊诡的事情:为什么一门以“休闲”和“自我关切”为主题的哲学课程,却总是绕着主题打转而不直接切入主题?

这种做法源于个人的一个观察:我们遭受了太多以及太久的来自哲学家的傲慢,换言之,哲学家的傲慢对我们的伤害过深,以至于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傲慢而接近哲学本身。

哲学家的傲慢

我所说的哲学家,不是指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而是那些自诩的或被粉丝冠名的“哲学家”,他们/她们往往以知名学者、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真正的哲学家、跨界达人、衣钵传承者等面目示人(不包括知名网红),向人们宣誓只有他们/她们才能掌握的、只有他们/她们才能判断的、只有他们/她们才能言说的真理,进而从这些真理中拆解人普通人必须恪守的生活信条。

这是一种在国内学术界极其普遍并且在哲学的圈子里达到顶点的一种现象,没有哪个专业有着像哲学专业那样司空见惯的傲慢,如果你没有见识过这种傲慢,说明你根本没有踏入过这个圈子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其中的人。

“你应该……”

我把第一种傲慢叫做“你应该……”的学问,多见于那些已经退休、已经被捧上神坛或已经非常知名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几乎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甚至没有规范地写过学位论文,相反,靠着某种幸运和偶然,凭借当时仅剩的几个哲学工作者的“安排”或“推荐”,他们/她们靠着翻译一些惊天动地的哲学著作而在那个几乎没有哲学的年代做出了“相当大”的成就,这种成就让他们/她们可以对一切的后来者表现出一种卓越的倨傲。

正因如此,在他们/她们的书、论文、文集和演讲里面,随处可见的就是“你应该……”“年轻人应该……”“农民工应该……”“躺平的城市寄宿者应该……”“本科生应该……”“硕士论文应该……”“博士应该……”

那些本来就对哲学望而生畏的普通人在这种真理的宣示者面前被吓得瑟瑟发抖,尤其是当他们/她们说“我们曾和你一样”“你们经历过的我们都经历过”的时候,普通人更是对哲学家所宣示的东西崇拜得五体投地。

但是,如果你愿意并且勤快一点的话,只要你对照着去读那些译本和原本,你就会发现,尽管他们/她们懂德语、懂英语、懂法语,但是他们/她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讨论几乎都是从“汉语”出发的,甚至是从营销号出发的。

在这样的引导者的训练之下,你非但难以接触到哲学本身,反而会因为这种祖传的倨傲而对一切世俗的、普通的、简单的、质朴的东西表现得尤为鄙夷。

“你缺乏……”

我把第二种傲慢叫做“你缺乏……”的学问,常见于那些一路平顺而青云直上的年轻学者,幸运的是,他们/她们很少称自己为哲学家。凭借着上一代哲学家的“安排”,这种安排是极其细致入微的,包括翻译哪篇文章、翻译哪本书、在谁那里读研、去谁那里读博,最后,去哪里工作,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无法否认,他们/她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但是,在他们谈论哲学的时候,他们/她们就无法隐藏那种优越感。他们/她们喜欢谈论生命、决断、勇气、信念,常见的口头禅就是“你缺乏一种强力意志”“你缺乏生命的强度”“你缺乏某种意识”“你缺乏对时间的体察”“你缺乏某种精神”……

如果你试图像他们/她们所说的那样去训练你的生命、培养你的体验、锻炼你的感官、提升你的信念,那你得到的只有内耗和自我否定,因为你缺乏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像他们/她们一样的“被安排好的一生”。

“你不配……”

我把第三种傲慢叫做“你不配……”的学问,这也是普通人最容易遭遇和最恶心的学问。坚持这种学问或表现出这种傲慢的人,大多并非科班出身,而是通过跨考而跃升至顶尖院校的哲学专业。

由于缺乏系统的本科教育,她们/他们缺乏对哲学的基本的理解和基本的常识,除了考研的时候阅读的那几本通用教材,他们/她们对哲学的理解几乎完全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

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缺乏,他们/她们更喜欢标榜自己的学统的纯正以及自己所研究的学问的独特性。在他们/她们看来,只要不是出自他们/她们师门或不属于他们/她们的阵营的普通人,就不配染指这种学问,就不配言说或提及这门学问,就像一直以来,有人坚持我们的公众号不配研究“休闲哲学”。

这种占有欲是后天培养的,是祖传的,是世袭的。因为他们/她们的祖师爷就是这样,他们/她们占好一个山头,就把这个山头包装成珠穆朗玛峰;他们/她们碰到一条小溪,就打算用这条小溪连通银河与大海。

于是,你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话:你也配批判康德?你也配研究黑格尔?你也配阅读胡塞尔?你也配研究意识哲学?

没有任何动物能比他们/她们更护食,但是,他们/她们总是能把这种得天独厚的护食行为包装成某种学术热情和对知识的信仰,正所谓,越缺乏什么,越强调什么。

在说唱圈子里面,我们可以嘲讽有些歌手“蛋糕吃不完我打包带走”,但是在哲学圈子里,有些人哪怕守着自己根本研究不明白的东西、哪怕把它糟蹋了、哪怕让它烂成一坨,普通人也只能称颂他们/他们坐得起冷板凳。

在他们/她们的眼里,哲学,尤其是自己所研究的那点哲学,不是一门普通的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而是他们/她们重新雕塑自己的工具,毕竟失去了自己所独占的学统、门派、山头和内容,他们/她们将如丧考妣。

他们/她们一辈子都把犁扛在肩头,从不耕耘。

我曾见识过很多次因为这种傲慢而引发的围攻:如果一个普通人开始染指哲学,在一开始,她/他会招来一阵哂笑,“玩儿吧”“你开心就好”“挺有意思”“总是有点意义的”;如果这个普通人胆敢更进一步,对他们所研究的东西或所守护的东西“犯罪”,那迎接他们的只有刨根问底的诋毁和谩骂,“你们全都是错的”“你们不行”“你们悟性不够”“你们根子上就有问题”“你脑子有问题”“你没有逻辑”“你去读读哲学史吧”“你去读一读《纯粹理性批判》吧”……

对于傲慢的哲学家来说,哲学被普通人所读、所想、所写,本身就是一种冒犯,毕竟,在他们/她们眼里,一个健康的普通人只需要一双耳朵和健全的四肢就足够了。

可惜的是,在公众平台,更多的是普通人对这种傲慢的模仿,他们学着“哲学老法师”的姿态和“哲学继承人”的姿态,使用着那些似懂非懂的抽象概念,治愈着一个又一个简单而焦虑的人,治愈着一种又一种被制造出来的“病症”。

毕竟,普通人怎么配做只有他们/她们才能做的事情。

哲学的傲慢

除了哲学家的傲慢,更重要的其实是哲学本身的傲慢。

长期以来,哲学都把自己掩盖在抽象和思辨的面具背后,让自身局限于各种各样的概念存在和理性存在,并且试图掩盖一切世界的人际关系。哲学自以为可以通过思想而获得关于其他一切的真理,进而融合他们、超越他们,在智慧的最深处揭示历史的意义,最终,所有的他人只配服从这种被揭示的历史意义。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只是让我们走近了哲学,而不是走进了哲学。

简而言之,哲学一直被一种无条件的、无视点的真理观念所统治,以至于哲学被扭曲成现在这个样子,以至于普通人在阅读哲学时所感受到的只有概念和理性的暴力。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只有孤芳自赏的哲学被取消,只有那种认为可以在“纯哲学存在”里穷尽“宗教存在”“政治存在”“司法存在”“艺术存在”以及“真正的人类存在”的哲学被取消,只有沉浸在历史总体性中的哲学被取消,只有思辨的哲学被取消,只有纯粹而孤零零的主体性哲学被取消,哲学才能实现其自身。

我们需要关心的从来都不是如何接近真理,而是去询问,一种偶然的经验是如何被塑造成知识的?一种错误的习惯又是如何被建构成律法的?以及,那个朴素且简单的意识概念,又是如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

这样,我们或许会遇到一种不一样的哲学,一种让你想起来“关心自己”的经验的哲学。